top of page

同理心

作者:黃薏文老師



【課程設計】

還記得之前有一陣子,「同理心」或反諷的「銅鋰鋅」是網路上的常見詞彙,但使用它的人真的理解它的意思嗎?真懂得如何做到同理嗎?這個對話式思辨教案分成三大部分:一、釐清什麼是「同理心」?找出同理心的幾項特徵。二、探問為什麼要有同理心?給出同理他人的理由。三、思考怎樣才算真正的同理,該如何落實同理心。

一、什麼是同理心?

人類天生的生理結構雖然能幫助我們直覺感受他人的情緒,但是容易形成偏見,落入刻板印象。透過觀看影片「同理心的力量」掌握同理心的四個特徵,接著利用幾個假設情境的衝突,深入了解什麼是同理心。

在影片中,「發揮同理心」的行動有著四點特徵:接收對方觀點、不加以評論、理解對方的感受、與對方交流溝通。得出這些特徵之後,可以更深入地思考,是不是有了這些特徵就是在發揮同理?在這裡,我要透過「心裡犯罪」的事例,讓學員察覺所謂的「同理」,需要帶有正當的目的。並且同理並不表示完全同意對方的觀點,而是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。想要發揮同理心需要透過持續練習與調整,我們只能不斷地嘗試去做,畢竟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體會另一個人的所有感受。

二、為什麼要有同理心?

經過第一階段的分析,我們也許都可以在「同理心」考卷上寫得洋洋灑灑,但這不表示我們已經是有同理心的人。換句話說,掌握同理心的特徵不代表我們就會培養出同理心這種品德,亦不表示我們因此就願意發揮同理心。在這個階段,我邀請學員思考為什麼要同理?同理的出發點在哪裡?我認為,它在於每個人都希望被當成有尊嚴的人看待。因為希望自己被善待和理解,所以願意先同理他人,彼此同理而建立穩固的人際連結。並且,當同理的範圍擴大至整個社會,我們才可能享有一個更安全、和諧的環境,降低彼此的生活成本,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成本浪費。

三、怎麼發揮同理心?

第三階段在於思考怎樣才算實現了同理心。在這邊,我使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最有感的議題——讓座。從討論中,我希望讓學員發現,同理心具有情感與認知兩種面向。如果只發揮情感面向,容易讓人產生偏見;如果只發揮認知面向,容易讓人忽略對方的情緒感受,應該兩者兼具。同理心的落實不只在於給予弱勢者協助、給予心情低落者溫暖,更多時候是理解每個人行為背後的原因、成長環境、文化差異,避免人與人之間的摩擦。每個人如果能多站在他人立場嘗試理解對方的態度和行為,也比較能夠化解自己的負面情緒。人人常保心情愉悅平穩,衝突和對立自然也就減少了。


【對話實錄】

店長:剛才我們看了一些照片,讓大家試著猜測照片上人物的情緒和狀態,大家應該有發現,我們基本上是可以從表情知道對方的心情,例如開心還是難過。人有感受他人情緒的本能,這可以做為發揮同理心的開端。但是,如果想要再描述更多,如對方當下在做什麼、心情的轉折等,就有可能出錯。本能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完全地理解對方的情況,那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,符合哪些標準,才能稱得上是同理了對方呢?我們來看看影片怎麼說?

播放「同理心的力量」。(心理學家Brene Brown在演講中引用護理學家Teresa Wiseman的研究,後來有人搭配影像做成了動畫。)

店長:根據影片的敘述,大家覺得什麼是同理心呢?

甲:連結。

店長:怎樣才能建立連結呢?

甲:不用說什麼,抱抱對方就好。

乙:就聽對方說,不要一直給建議。有時候說一說,別人給建議之後我就冷掉了,不想講了。

店長:為什麼會不想講呀?

乙:我又不是不知道怎麼做比較好,只是希望有人能懂我的心情。一直被指點「那你就怎麼怎麼做呀」有一種不被認同的感覺,好像剛才講的都白講了。就像那隻山羊岔題說「要不要吃三明治?」或是說「至少你還有……」聽的人會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這種事就難過或是生氣,可是我的難過是真的啊!

店長:那對方要怎麼做,你才會覺得被同理呢?

乙:我會希望對方先認真聽我說了什麼,不要說我應該如何做會比較好。

丙:要跟我一起下到洞裡,就像那隻熊一樣,跟我站在一起。

店長:所以要先接收你們說的話,然後不要給建議,也不要急著評論你這樣想對還是不對,而是先體會你的感覺。

(大家點頭)

店長:綜合大家剛才說的,一個人如果要給別人「我被同理了」的感覺,要先接收到我講的話、不要急著評論、要感受我的感受。大家都同意嗎?有沒有想要再補充的?

大家:沒有。

店長:那我怎麼讓你們知道,我理解的真的是你的感受,沒有偏掉呢?

甲:可以問我是不是這樣。

店長:那我們可以再加一個條件,「要交流溝通」,這樣可以嗎?

甲:可以。

店長:所以符合同理的條件是接收對方觀點、不加以評論、理解對方的感受、與對方交流溝通。大家同意嗎?

大家:同意。

店長:嗯……如果大家都同意,那我想說說我的困惑,聽聽你們的意見。我平常喜歡看「心理犯罪」類的美劇。在劇中,心理犯罪者會努力了解他要加害的對象,跟對方做朋友,聽對方說話,不會反駁對方。他很了解對方的心情和狀態,知道對方什麼時候會高興、什麼情況會害怕,並且跟對方一起感受那種害怕緊張痛苦,當然也會跟對方交流,甚至比被害者更了解被害者他自己。在這裡,心理犯罪者符合了大家剛才都認同的四項特徵,但你會不會說「哇,這個人好有同理心喔」?

一些人皺起的眉頭,一些人搖頭沈思......

店長:如果你覺得這裡怪怪的,那表示我們從影片找出的四個特徵還不夠作為同理心的完整條件。還缺了什麼呢?

乙:他動機不對。

丙:他是要害對方。

乙:這讓我想到了一些「渣男」,表面上很體貼、很溫柔,可是是為了讓人離不開他,說一些話讓人對他死心踏地,可是又很痛苦,控制對方的心隨著他起伏。

店長:嗯嗯!「渣男」真的很貼近生活經驗呀!對大家來說,渣男也是一種心理犯罪嗎?那應該怎樣才對?或者說,就算符合以上四個條件,還應該怎樣才會被你們接受是「發揮同理心」呢?

甲:要為了對方好。

店長:這樣啊,所以再加一個條件是:為了對方好,目的是良善的,這樣可以嗎?

大家:可以。

店長:我們現在至少比較了解「同理心」了,也知道應該怎麼做比較是真正的同理對方。可是,請問為什麼我要同理別人呢?

丙:因為我也會有需要被同理的時候。

乙:我希望身邊的人過得好。

店長:身邊的人過得不好會怎樣嗎?

乙:我會難過。

店長:所以你願意同理身邊的人,是因為可以讓你比較開心對嗎?

乙:對。

甲:我希望社會溫暖一點。

店長:社會溫暖一點然後呢?

甲:這樣我在裡面也能過得比較好。

店長:大家剛才說了自己願意有同理心的理由,追問到最後都是「這樣讓我比較好」。你們還記得剛剛才說到的,同理有個條件是要「為了對方好」?我能不能說:唉呀大家不要講那麼好聽,同理心說到底還不是為了自己。

乙:嗯...... 我覺得要區別一下。雖然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得到利益,可是我一開始是想著對方的。

店長:為了自己不行嗎?

丙:也可以。人本來就是利己的。

店長:那你的「利己」跟心理犯罪者的「為了自己」到底有什麼不一樣?

甲:誒斗...... 雖然說都是為了自己,但我不是只想到自己。可以這樣說嗎?

(讓我們繼續談下去......)


【思考要點及帶領技巧】

自利並不等於自私。哲學家休謨(David Hume)把「自利」區分為:直接的自利(direct self-interest)以及引導的自利∕理性自利(redirect self-interest)。前者對應的是人類的直接欲望,完全只考慮自身的利益,只做出滿足當下欲求的行為。後者對應的是與認知相關的部分:為了生存,我們會開始考慮長遠目標,願意為此犧牲短期利益,甚至願意滿足他人需求,進行合作。因此,將發揮同理心的根本理由歸屬為「自利」也沒有問題,因為這樣的「自利」行為並非自私或是完全只考慮自己;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,將自己、他人、整個社會都納入考量範圍的選擇。

整個討論從影片開始,利用情境和案例刺激討論,讓大家可以想得更深入。我們經常使用影片或是專家說法來帶領品德主題,但如果只是讓討論停留在素材範圍裡會比較可惜,因為那樣仍然是讓參與者從引導者給出的東西找答案。素材只是討論的媒介,答案應該是讓參與者自己思考而得。思辨式的課堂更重視的是討論的過程,甚至是在過程中嘗試挑戰大家覺得已經很合理的東西。即使最後的結果是大家本來就知道的,但至少是反思過的,才能讓人打從心裡同意並願意實踐。嘗試對參與者提出質疑或是提問,讓大家不輕易接受未經自我反思過的觀點,如此才有可能培養出批判思維,帶著「再多想想看」的習慣去面對自己、他人和世界。


154 次查看0 則留言

相關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